中国政商新闻资讯门户
网站首页 | 邮箱:zszxnews@163.com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 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 河南| 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 吉林| 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 山西| 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 兵团| 云南|浙江
法治·廉政

简阳警方破获特大盗墓案 牵出茅台镇百年酿酒世家传奇

2025 10. 01 07:19:28 文章来源:政商在线 责任编辑:言群

  政商在线四川讯( 言正 姜国利 简公)一桩看似普通的电信诈骗案,竟意外揭开了一个横跨多省、盗掘90余座古墓的特大盗墓网络,更让茅台酒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王振发的古墓被盗案浮出水面。

  案件突破:从电诈到盗墓的意外发现

  2025年3月15日,四川省简阳市公安局在侦办一起电信诈骗案件过程中,对嫌疑人邬某的临时住所进行搜查时,意外发现洛阳铲、金属探测仪等专业盗墓工具,以及大量出土的买地券、陶俑等文物,案情陡然升级。警方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深入调查。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发现该团伙不仅盗掘普通古墓葬,还将黑手伸向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人墓葬。历经数月缜密侦查,专案组辗转四川、河北、福建、贵州四省,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核实被盗掘的汉代、宋代及明清时期古墓葬90余座,追回包括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及一般文物共计800余件。其中,清代天和烧房创始人王振发的古墓也未能幸免。

微信图片_20251001071116_4_71

  历史追溯:王振发与茅台酒的百年渊源

  在诸多古墓被盗案件中,天和烧房创始人王振发的古墓被盗案格外引人关注。王振发系清道光年间茅台镇知名盐商,他创立了“天和号”盐业商号,并兴建“天和烧房”用于酿酒,是茅台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

  王振发从社会底层逐步崛起的人生历程,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商业资本发展及社会流动性的一个典型范例。其“由乞丐成为巨贾”的传奇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茅台地区因盐运而兴盛的社会经济状况。

  由于名人与历史的关联性会产生“溢价”,文物犯罪团伙常常将目标锁定在与历史名人相关的遗存上。王振发与茅台这一顶级文化IP紧密相连,作为茅台文化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墓葬具备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鉴于王振发从乞丐起步,创立“王天和盐号”,并间接为茅台酒奠定基础的历史背景,其墓葬中可能存在的随葬品(即便本身艺术价值不高)在非法文物市场上也被赋予了极高的“故事价值”和经济溢价。故而,该墓葬成为了文物犯罪团伙的重点觊觎对象。

  此案不仅是一起严重侵犯历史文化遗产的刑事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白酒文化遗产保护及历史传承的广泛思索。随着案件细节的披露,茅台酒文化的百年传奇人物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茅台镇,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始终洋溢着浓郁醇厚的酿酒文化与悠久厚重的历史气息。在这片酒香馥郁的土地上,曾有一位名叫王振发的盐商,他从街头乞儿拼搏成为一方巨富,亦是茅台酒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其古墓被盗掘,不仅是对一个家族记忆的侵害,更是对一段商业与酿造传奇历史见证的破坏。

  盐商崛起,“天和号”的商业足迹

  明清时,贵州食盐依赖外省输入,茅台镇作为“川盐入黔”重要枢纽——仁岸,占据交通要道。原籍江西吉安的王振发(商号天和,1793–1857)早年流落茅台村,被客栈收留,他凭对盐价市场的敏锐把握积累财富,于清道光年间创立“天和号”盐业商号,成为巨贾。

  1829年,发迹后的王振发因商业宴请之需,在赤水河畔兴建“天和号烧房”,开启王氏家族近两世纪酿酒史。其酒品质出众,声名渐扬,后商品化外销,成为当地二十余家烧房中佼佼者。据地方志记载,王振发曾向清廷进贡自酿美酒,获道光皇帝赏识,被封“五品奉政大夫”,其酒称“王茅”。

  王振发创建的“天和烧房”是茅台酒重要源头之一。清光绪五年(1879年),其孙王立夫以天和盐号烧房作价入股,与石荣霄、孙全太合资创办“荣太和烧房”,后更名“荣和烧房”。

  1915年,荣和烧房与成义烧房(华茅)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联合送展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获金奖,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1918年,贵州省公署裁定,金奖由荣和、成义两家共享。

  荣和烧房的“王茅”曾出现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茅台镇、1949年开国大典等重要历史场合。

  1951至1953年,人民政府通过公私合营,将荣和、成义及恒兴烧房(赖茅)合并,成立国营茅台酒厂,实现“三茅合一”,奠定现代茅台酒厂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01071117_7_71

  文物追缴:800余件文物重见天日

  案件破获后,文物追缴和鉴定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简阳市公安局联合文物部门,邀请多位考古和文物鉴定专家,对追回的文物进行鉴定和评估。

  截至目前,已追回各类文物800余件,包括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专家介绍,这些被盗文物中,不乏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物品。如追回的王振发墓葬相关文物,对于研究茅台酒历史文化和清代贵州地区经济贸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警方与文物部门合作,对每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损坏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司法鉴定和文物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保护升级:多方合力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这起特大盗掘古墓葬案的成功侦破,彰显了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的决心和能力。

  此案的侦办恰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之际。新法明确规定,对流失文物的追索权不受时效限制,为打击文物犯罪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撑。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由原来的8章80条增加到8章101条,新增了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等保护前置机制。

  “新法明确,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法律专家表示,这一规定为追索历史上非法流失的文物破解了重要的法律障碍。简阳市检察院已提前介入该案,检察官们走出案卷,开展现场勘验与溯源评估工作,确保案件得到依法妥善处理。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这起特大盗掘古墓葬案的成功侦破,彰显了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的决心和能力。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近年来,简阳警方持续加大了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并与文物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共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警方提醒,根据我国刑法,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发现文物犯罪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微信图片_20251001071118_8_71

  改革开放,王氏后人的技艺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王氏后人王宗耀、王宗德等人秉承祖训,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家族酿酒技艺。第六代传人王启灿、王启欢、王启洪等积极参与传统工艺整理与恢复工作,坚守古法酿造原真性。

  第七代嫡孙王海作为高级勾调师,全面执掌“黔北天和号”酱酒品牌,恪守家族秘传酿酒精髓,推动天和号传统酿造技艺得到系统性保护与传承。

  黔北“天和号”:老字号的新生

  如今,黔北天和号品牌坐落于贵州仁怀核心产区,成为酱香白酒活态传承的代表之一。它坚持选用本地红缨子高粱、优质小麦与赤水河水为原料,承袭1829年“天和烧房”古法技艺,顺应天时、匠心精酿。其酒体延续天和烧房独特风格:香气馥郁优雅,口感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是对传统风味的致敬与延续。

  百年工艺,匠心独运

  “黔北天和号”酿造工艺繁复严谨,一年一个生产周期,涵盖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两次投料、三十天窖内发酵、四十天高温制曲、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馏。这套传统工法保障了茅台酒独特风味,也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杰出代表。王氏家族七代人坚守,使这一珍贵遗产得以完整存存。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使命

  当下,“黔北天和号”承载着两个世纪的历史荣耀与家族匠心,成为诠释酱香经典、致敬岁月积淀的关键符号。第七代嫡孙王海依旧严格依照1829年的古法,年复一年地践行端午制曲、重阳投粮的传统。王振发及其家族不仅谱写了茅台镇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变迁的一个典型代表。

  此次古墓被盗案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白酒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历史遗迹不仅承载着集体记忆,更关乎文化延续的重大责任。历经百年岁月,酒香依然馥郁醇厚,匠心传承从未间断。自1829年天和烧房创立,发展至如今的黔北天和号,近两个世纪的酿酒传奇在赤水河畔默默延续——从王立夫、王宗耀、王宗德,到王启灿、王启欢、王启洪,再到王海,王氏家族七代人的坚守,深刻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所蕴含的坚韧与执着。

政商热榜
最新发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政商在线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ICP备2024090867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投稿邮箱:zszxnews@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电话:010-57190328
Copyright ©1999-2025 zsnew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