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筑起智能防线:亲历京杭运河徐州段“智慧哨兵”系统建设感悟
秋意渐浓,京杭运河徐州段迎来了一年中极具挑战的季节。大雾锁河、大风掀浪,往年这个时候,我们航政管理人员总是绷紧神经,顶着风雨出航巡查,生怕错过任何一处隐患。而今年,随着智慧运河建设的深入许多都发生了改变。
作为徐州航务中心普通的青年航政管理员,我们有幸参与了“智慧哨兵”——徐州航务中心通信光缆及浮标移位智能监测系统从试点到实战的全过程。从2024年7月底系统初步投用,到经历去年秋冬季大雾雨雪、今年夏季汛期等恶劣天气频发期的连续考验,我们一起见证了科技如何重塑传统航务管理方式,也亲身体会到青年一代在智慧运河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智慧哨兵”通过部署AI定位传感器、震动倾斜传感器、感知设施等先进设备,结合智能监测平台,构建了全时智慧监测预警体系。既可以实现周边全时无死角监控、经纬度位置数据查询、实时姿态获取、远程喊话等功能,又能够在光缆、浮标受外力发生歪斜或移位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感知设施自动唤醒360°自转录像抓拍取证,3分钟内通过短信、电话、平台等多种方式向管理人员推送预警信息。还记得系统安装初期,我们陪同技术团队一遍遍调试传感器、校准摄像头、测试预警流程。那段时间,大家常常加班到深夜,反复模拟大雾、大风场景下的系统响应。有人说我们是“自找苦吃”,但我们心里明白,每一次调试,都是为了将来能快一秒发现险情、多一分保障安全。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去年8月初。那天下午,京杭运河徐州段航道正在泄洪,邳州陇海铁路桥处泄洪流量接近1000m³/s,我坐在数字监管巡查室里,屏幕上是“智慧哨兵”传回的清晰画面——一艘渔船利用80号浮标系缆靠泊,并占用航道捕鱼,泄洪期间水流过大,过往船舶加剧水流变化且行驶不稳定,渔船带动浮标左摇右晃,极有可能造成船舶碰撞、人员落水及浮标锚链断裂漂移等事故。我们立即启动预警,20分钟后,执法人员便到达现场处置完成。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科技赋能”。从前我们靠肉眼、靠经验,如今靠的是数据、是系统、是智能。而我们年轻人,正是这座“智能防线”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在近两年的汛期、台风天气中,“智慧哨兵”连续多次精准预警浮标移位和线杆倾斜,系统3分钟内推送信息,执法人员可以通过预警后前端监控设备自动环拍回传的视频判定异常原因并作出相应决策。需要现场处置的我们30分钟内到达,20分钟完成复位。这样的效率,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一线航道执法老师傅曹亚军说:“现在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掌握浮标动态和湖区航道情况,处置效率至少提升了3倍,安全感和工作底气都足多了。”
据统计,系统投用以来,已成功预警24起异常信息,还利用远程监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置船舶违规停靠4起,准确率100%。对比往年同期传统巡查模式,恶劣天气下处置效率提升300%,隐患发现率提升85%。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的每一分钟响应、每一次调度、每一句“隐患已排除”,都滚烫地烙印在我们心里。
作为青年职工,我们或许没有老同志丰富的经验,但我们敢拼、敢试、敢创新。正是这份“敢”,让我们在智慧运河的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仅是系统的使用者,更是它的优化者、推广者和守护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系统应用,拓展覆盖范围,用更多的“智慧哨兵”守护更多的航道。我们相信,这条千年运河,会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富有生机。(张谦 王鹤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