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到“八王寺”,司法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DNA?这场研讨会值得关注!
研讨会
本网讯(李集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被抢注为商标,沈阳八王寺汽水陷入品牌“李鬼”之争,海口骑楼老街商业化开发引发公共资源归属争议……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文化DNA在资本与法治碰撞下的时代叩问。如何让司法既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又当好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在这场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的高规格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剑指文旅商标、老字号保护、高价值专利等五大核心战场,司法赋能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路径愈发清晰。
01
高规格!司法护航自贸区创新成果显著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谷晓霞在致辞中亮出自贸区人民法庭成立四年来的“成绩单”。
组建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团队,审结世界500强维权案件、涉外商业诋毁纠纷及省级典型案例;
创新“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实现90%以上案件高效化解;
深化对外交流,为大连“两先区”建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谷晓霞专委表示,未来自贸区人民法庭将持续以专业化审判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大连样板”。
02
强干货!专家支招知识产权保护难点
1.文旅商标:如何避免“骑楼老街”变“私有财产”?
大连理工大学刘琳琳副教授以“骑楼老街”“三星堆”等案例为例,犀利指出公共文化资源商标化的核心矛盾:“文化遗产属于全民共享,商标注册需警惕‘独占化’倾向,避免误导公众!”她提出“三位一体”保护策略: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商标布局与历史文化协同、完善恶意抢注司法应对。
2.高价值专利:企业如何避免“赢了官司,丢了市场”?
辽宁省律师协会涂文诗副秘书长以某专利侵权案为例,揭示企业专利布局的致命短板:“仅申请10年保护期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价值随保护期届满而流失,堪称‘战略失误’!”她呼吁企业构建“发明+实用新型+技术秘密”立体保护网,延长技术生命周期。
3.老字号保护:司法如何为“辽宁味道”撑腰?
大连民族大学刘灵芝教授点名沈阳红梅食品、八王寺饮料等149家辽宁老字号,强调:“老字号不仅是品牌,更是文化基因!需构建‘司法+行政+行业’协同保护网,打击‘李鬼’。”
4.高校知产教育:如何破解人才供需失衡困局?
大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勇教授直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痛点,揭示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层矛盾:“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务,导致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供给量少质弱,企业亟需的‘技术+法律+管理’复合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他犀利指出三大症结:师资队伍囿于学术背景缺乏产业洞察力,课程体系忽视专利代理、商业秘密保护等实务模块,就业市场对知产专业价值认知模糊形成恶性循环。
5.版权交易:区块链技术如何让盗版无所遁形?
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杨志坚总经理分享电商盗版图书案:“通过区块链固定证据、追踪物流,我们让侵权者‘秒现原形’!”技术赋能下,平台盗版投诉量显著下降,正版市场占有率持续回升。
03
破难题!司法保护三大路径引热议
在与谈环节,与会嘉宾直击知识产权保护痛点:
取证难:建议细化诉前证据保全程序,建立实物证据扣押制度;
鉴定难:引入听证会机制,提升技术事实认定的专业性;
协同难:呼吁政企数据互通,构建侵权“闭环处置”生态。
04
向未来!知识产权保护是“系统工程”
大连市金普新区企业联合会会长吴建新总结会议三大亮点:
主体多元:首次纳入仲裁机构与企业代表,彰显“多元共治”理念;
议题前瞻:从商标保护到AI技术应用,覆盖全链条热点;
成果务实:为大连知识产权审判与区域创新提供可落地方案。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吴建新呼吁各方持续深化协作,共筑高质量发展法治屏障。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知识的碰撞,更是行动的号角!大连开发区法院将以司法之力,持续为自贸区创新“保驾护航”。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为创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