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滴灌激活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员教育培训如同源头活水,为党的肌体注入生机与活力。《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指明了方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元化的党员需求,唯有坚持“精准滴灌”理念,在内容供给、方式创新、成果转化上靶向发力,才能让教育培训真正 “声” 入人心,锻造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先锋队伍。
一、以政治引领校准“航向标”
政治属性是党员教育的本质特征。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马背党校”到新时代的“云端课堂”,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是党员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引导党员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例如,通过组织党员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理论学习从“纸上学”变为“实践悟”,筑牢信仰之基。同时,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通过政治体检、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纠偏正向,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以需求导向定制“营养套餐”
党员队伍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群体,需求差异显著。针对农村党员,可开设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等课程;对城市社区党员,重点培训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技能;机关党员则需强化政策解读、公文写作等能力。江苏泗阳的“基层党员进党校”模式值得借鉴,将4.4万党员按类别划分,量身定制课程,实现“学用精准对接”。此外,针对流动党员的分散性特点,可借助“互联网 + 党建”平台,打造“指尖课堂”,让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破解“工学矛盾”。
三、以创新形式激活“一池春水”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井冈山革命旧址的沉浸式体验、5G党建实验室的 VR 党课、田间地头的 “土专家”授课,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时空限制。例如,陕西勉县的 “菜单式”服务,将党课送到车间、地头,覆盖党员1.27万人次,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同时,利用短视频、H5等新媒体形式,制作“微党课”“情景模拟剧”,将严肃的党纪党规转化为生动案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互动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以实践检验锤炼“过硬本领”
教育培训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江苏丰县将培训成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推动493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广西通过“训后评估”机制,跟踪党员在岗位建功、服务群众中的表现。这些做法表明,唯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才能避免“学用两张皮”。要建立“训前调研—训中管理—训后评估”的闭环体系,将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的表现作为考核标尺,激励党员在实践中担当作为。
五、以纪律教育筑牢“廉洁防线”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到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从“以案促改”到“旁听庭审”,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强化纪律教育。例如,某省将党纪学习教育纳入党校主体班次,组织关键岗位干部观看违法干部忏悔录,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要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廉政党课”“纪律体检”等方式,教育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党员教育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唯有坚持精准施策、守正创新,将政治引领、需求导向、实践检验有机结合,才能让党员教育真正“对路”“入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力量。当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党的事业必将在新时代阔步前行。(曹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