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销、不办卡,这家安福路上的理发店靠什么“扎根”30年?
——人民网记者陈晨 董志雯 实习生孙佳雯
弄堂小笼热气蒸腾,梧桐树下的咖啡馆孕育创业蓝图,菜场画廊与市井吆喝共奏交响……当大型连锁席卷都市,上海正用“社区商业”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写下生动注脚。近年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逐步从蓝图走进现实,记者深入街巷褶皱,记录那些镶嵌在居民日常中的商业图景与人情故事,拆解一条条鲜活的毛细血管如何承载人们的生计、记忆与变迁。通过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动故事,我们希望呈现上海社区商业的真实面貌,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与城市价值。
安福路上,一家13平米的店面,两面镜子映着两张软椅,桌面和抽屉里拥挤地放着各类洗护用品和理发工具。玻璃窗上贴着红色字条讲述“本店特色”,棕色招牌上“奇美理发店”这五个红字,和30年前没什么两样,默默数着安福路的日升月落。
徐汇区的安福路,是一条近年来因网红店云集、潮流文化涌动而备受瞩目的街道。在这里,奇美理发店那盏旋转的彩色灯柱已亮了30年。
奇美理发店的老板大斌是江苏扬州人,1991年他来到上海当理发学徒,两年后自立门户,奇美理发店从此在安福路扎根。
大斌说道,当时在安福路上开一家店称不上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收入能把开销维持住就好了”。1998年,琴子来到上海,在奇美理发店当学徒,之后与大斌结为夫妻。此后,两人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着这家小店。
安福路上的奇美理发店
初来上海的时光,并不明媚。狭小的空间、听不懂的上海话、稀少的客人,可这些并没有让这对夫妻放弃。“当时憋着股劲,必须把手艺学好才能回家,至少不能让亲戚朋友看笑话!”琴子说。
日子久了,奇美理发店在安福路慢慢站稳脚跟。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对顾客坦诚相待。没有精致的外表,一切都直接朴素,客人们一进门就能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张价目表,可以任意选择想做的项目,没有办卡制,也不存在隐性消费。
奇美理发店的价目表
真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店以来,他们积累了许多老顾客。不少人从小学就在这里剪发,一直到结婚生子,依然选择奇美。他们对这里的信任,不仅仅是对手艺的认可,更是一种情感联结。琴子说,有时候不剪头发,这些老朋友也会来店里坐坐,聊聊家常。
不仅理发店在安福路上“扎根”,这对夫妻的心也在此扎了根。琴子在空闲时喜欢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也有出来散步的老年夫妇。安居在此30年,她与丈夫大斌一边走,一边看,日复一日地为走进理发店的客人理发,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于他们而言,安福路是家一般的存在。“从初来乍到,到慢慢稳定,再到喜欢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这30年我很开心,也很知足”,琴子说,“理发店我们会一直开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30年间,奇美理发店在安福路上仅移动了50米,却见证了这条街道翻天覆地的变化。安福路突然爆火,装修时髦的咖啡店、服装店、潮玩店不断涌现,玻璃幕墙渐渐取代了斑驳的砖墙,但奇美理发店伴着话剧中心常年亮着灯。
剪刀开合的“咔嚓”声里,越来越多周边的店走上网红化道路,而奇美理发店却始终保持着原貌。琴子感慨,我们只想遵从本心,守护当初的梦想。“现在来店里理发的很多都是多年老顾客,在这一片区我们店的口碑也不错,没必要重新装修,去追求形式主义的东西。”她说,“安福路上追求时尚,也尊重手艺。”
奇美理发店的内景
安福路的火爆也给奇美理发店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过去安静的小马路,琴子更喜欢现在的热闹,“现在来的年轻人多了,店里做的发型也要跟上潮流,”她说,“年轻人也愿意来店里做个造型,再去邻近的店里逛街。”
在上海,还有众多如奇美理发店的多年小店,它们承载着社区记忆和情感。在城市商业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网红店、连锁店林立,但那些街头巷尾的老铺依然亮着温馨的灯,这正是社区商业动人的韧性——它们不只是买卖交易的场所,更是时光酿出的生活印记,蕴藏着街坊邻里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