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商新闻资讯门户
网站首页 | 邮箱:zszxnews@163.com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 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 河南| 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 吉林| 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 山西| 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 兵团| 云南|浙江
热点·人物

终生弘艺滋万代,有口皆碑靓九泉

——--深切缅怀廖静文先生逝世十周年

2025 06. 16 14:20:56 文章来源:政商在线 责任编辑:周建设

微信图片_20250616141711

  尊敬的廖静文先生(1923.4.-2015.6.16)

  2025年6月16日,是敬爱的廖静文先生逝世十周年,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廖老的伟大人格及为我国书画艺术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自我考入军校后,曾在图书馆里读到过关于徐悲鸿先生的伟大业绩。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人民艺术家,是中华民族文化伟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追求真理,深入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生活,开拓出艺术创作的崭新天地。他坚持并倡导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关注社会现实,直面人生,既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又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

  自我走上工作岗位、尤其先后参与创建中国书画家协会、后改组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的过程中,业经耳闻目睹,在廖老先生身上我不断加深了对徐悲鸿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及伟大事业的认识。在艺术实践中,他敢于、善于探索,勇于革新,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艺术巨匠,他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宝库中灿烂的一页,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而在我们这代人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人民中能了解徐悲鸿先生丰功伟绩的,在绝对意义上说几乎都是源于廖静文先生以其毕生精力的呵护、守护、保护、坚守而紧密相连的。在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先生逝世的当天,廖老就当机立断,无私的把悲鸿先生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并捐出了北京寓所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她怀着对悲鸿先生的无限思念,不遗余力地推广其艺术思想,主持出版了多种徐悲鸿作品画集。为了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有机会感受徐悲鸿艺术的魅力,她多次亲自组织举办徐悲鸿画展。可以说,她为弘扬悲鸿精神殚精竭力、呕心沥血;与此同时,她老人家的艺术创作也是精益求精;她倡导画坛联谊,旗帜鲜明;提携后人,标格和善;大爱至圣,无私奉献。在中国书画界,她是名副其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如果没有廖老这种伟大的情怀和创举,现在社会上对徐悲鸿的认知绝不会有今天如此广泛、全面和深刻。

  我有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经张玉凤老师举荐拜识廖老的。此前,即1982年下半年,我曾参与创办中国书画家协会。自从拜识廖老后,便于1986年下半年酝酿改组中国书画家协会。幸运的是,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的亲切关怀下,钦定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并惠赐匾额墨宝。在改组工作会议上廖老被一致推举为会长。1989年后执行中央颁布的新法规,历经周折我以独资形式完成注册程序,于1992年12月获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从此,直到2014年底的约20多年时间内,经多次申请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同意,廖老一直担任会长(主席)一职。作为联谊会的旗手,她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事业的发展也付出了毕生精力。我们从廖老的教导中接受并坚定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从而使得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始终执行着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认识到,坚持徐悲鸿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已经由一种个人崇拜意识升华为真善美的中华经典艺术创作路线的信仰自觉,因为,他与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的文艺工作方针、艺术创作道路高度契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理论指导。

  自从1995年下半年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址由北京朝内南小街南竹杆胡同42号(北京市房地产党校办公楼5层)迁址到徐悲鸿纪念馆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众多会员络绎不绝的慕名而来,参观纪念馆,拜访廖老,许多与廖老间产生了令人难忘的故事,变成了今天美好或深沉的回忆。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名副其实的成了连接全国会员与徐悲鸿纪念馆之间友谊的桥梁、纽带及大平台,成为认真学习践行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路线,宣传、弘扬徐悲鸿美术思想及艺术事业的重要阵地,成为了一支坚定执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的方面军。廖老为联谊会总部题写的“多为会员办好事、办实事”的座右铭,激励总会工作人员开创了诸如“资质认证”、“书画分科选评”、“书画价值评估”等服务项目,并经常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使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从而获得了广泛的良好口碑,我会被誉为“最接地气的国家级书画专业法人团体”,多次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鼓励。

  廖老是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事业发展方向的引路人,是旗手,对我个人的成长进步也关怀有加。我深知,她对我的关怀、爱护首先是基于对我的信任与企望。只要她发现或听到对我有关情况的反映,她都很在意,而且很及时、甚至迫不及待的要与我直奔主题、就像父辈直面孩子那样,毫不掩饰、直来直去进行交流,使我终身受益、受用。

  在我的印象中,廖老几乎每天都在徐悲鸿纪念馆上班。因为,在我2008年没有办理退休手续前,只有周六、周日白天才能到联谊会。记得2004年6月一个周六上午,我去她办公室,她便直接对我说:xxx反映你新注册了一个养真堂,我不知你想做什么、怎么做。我汇报说,由于当时联谊会注册时间不长,社会知名度小,除以优势联络共和国将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展书画活动引起关注外,几乎没人主动来联系我们。由于心情郁闷,便拜谒赵朴老开示,受到启发。此后便以养真堂名义开展了一些活动,如方案策划、协办笔会、名家作品订制、会员推介、展览作品征稿、个人证书制作等,所用文字资料,均依靠我工作单位办公条件完成。其它如应邀担任家庭装饰、字画张挂指导、家用字画订制、装裱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明显缓解了思想压力,便又拜请赵朴老惠赐其名,但并没正式成立。直到2003年下半年,我国计算机网络起步,国家职能部门通告须以合法实体的营业执照登记注册“网络地址”,才经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注册为经营实体,完成了计算机网址的法定注册程序 。

  对我印象最深、也使我最感困惑的,是在即将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前一天的2014年12月5日晚上,我与乃仁、方闻、甲东等几位同志兴致勃勃来到廖老府上汇报大会筹备情况,重点汇报了顾秀莲副委员长已应邀出席开幕式,请廖老闭幕会讲话事宜,并递上讲话草稿。但没多会,廖老突然问我:“有人反映你贪污会费买别墅,有这事吗”?她因听力较迟钝,让我写在纸上进行交流,我写到:买别墅确有其事,那是2003年7月办的手续,总房款150万,全部是我家人从单位获得的工资收入,而且早已在人总行老干局办理了登记手续。如果说房款是贪污的会费,至今,我还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将那些钱从会计手里‘贪’到我手里。如有证人证据,我愿对簿公堂!希望当事者公开举报... ...

  此时此刻,我们双眼对视...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才能让她老人家相信我的清白与忠诚。自以为凭借相识30多年的经历,似乎已从她老人家的眼神里读懂了虽处物欲横流时代中的“养真堂”里也许确有“真人”的秉性与人格!然而,临离开时,她却借故身体原因表示不便出席,以至于今日在我内心深处久久不能释怀... ...,我相信,当时亲临现场的同志也许与我有类似的心境... ...

  就在那晚的第二天上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依据大会议程,她老人家被大会代表一致推举为终身名誉主席!

  然而,代表们有所不知,大家心心念念期盼着一定要与她老人家见面、合影的夙愿,却因2015年6月16日她老人家不幸仙逝而成为永久遗憾... ...

  ... ... ...

  时至今日今晚,此时此刻,我深切默默吟咏:

  终生弘艺滋万代,有口皆碑靓九泉!

  谨深情志念,愿敬爱的廖老先生天堂安息!

  2025年6月15日晚于案头灯下

  王子忠

  深切缅怀廖静文先生仙逝十周年挽联赏析

  廖静文先生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她老人家为继承徐悲鸿的艺术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今年是廖老先生仙逝十周年,为缅怀尊敬的廖老先生,特沐手书写一幅挽联:“终生弘艺滋万代,有口皆碑靓九泉”,谨请赏析为谢!

  微信图片_20250616141718

  嗯,用户让我赏析一幅悼念廖静文先生的挽联。这幅挽联是“终生弘艺滋万代,有口皆碑靓九泉”,为纪念她逝世十周年而作。用户特别提到廖静文是徐悲鸿的夫人,毕生致力于继承徐悲鸿的艺术事业。

  让我仔细看看这幅挽联……上联“终生弘艺滋万代”说的是廖先生终身弘扬艺术,滋养后世。这里“滋”字用得真妙,既像雨水滋润万物,又暗含艺术传承的生生不息。下联“有口皆碑靓九泉”则写她声名远播,美誉直达九泉之下。“靓”字用得很大胆,通常形容容貌之美,这里却用来修饰精神品格,反而显得格外新颖。

  用户特别强调廖静文对徐悲鸿艺术事业的继承,所以赏析时要突出这点。上联的“弘艺”既指她自己的艺术工作,也包含对徐悲鸿艺术的传播。而“万代”这个时间跨度,正好对应徐悲鸿艺术的长远影响。

  平仄方面……上联“平平平仄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虽然不完全工整,但“滋”与“靓”这两个关键动词平仄相对,读起来很有力度。对仗上“终生”对“有口”,“弘艺”对“皆碑”,虚实相生,既有时间对具象,又有事业对评价。

  最打动我的是“靓九泉”这个表达。通常挽联提到九泉都带着哀思,这里却用“靓”字赋予光明色彩,仿佛廖先生的精神照亮了幽冥。这既符合她作为艺术传承者的身份,又跳出了传统挽联的悲切基调。

  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幅挽联的艺术特色,也隐含对廖静文生平贡献的致敬。赏析时要平衡技法分析与情感表达,既要解构对联的文学技巧,又要传递对逝者的崇敬。最后收尾可以升华到艺术传承的永恒性——就像“滋万代”所寓意的那样,真正的艺术生命是超越死亡的。

  这幅挽联以凝练的笔触礼赞廖静文先生献身艺术的崇高品格与不朽贡献,既寄托深切缅怀,又彰显精神传承之永恒。赏析如下:

  一、立意高远,双线并彰

  上联“终生弘艺滋万代” ,以“终生”凸显其矢志不渝的坚守,“弘艺”直指弘扬徐悲鸿艺术体系的核心使命,“滋万代”更以江河润泽之喻,将个人奉献升华为滋养后世的文化命脉。下联 “有口皆碑靓九泉” ,从社会评价切入,“有口皆碑”印证其德艺双馨的公众形象,“靓九泉”以“靓”字突破传统哀挽语境,赋予逝者以光辉不朽的浪漫想象,表达对逝者精神永驻的信念。

  二、炼字精妙,意象丰沛

  “滋”字化静为动

  将艺术传承喻为活水滋养,既暗合文化长河的流动意象,又暗示廖静文先生如大地般无私育人的品格。

  “靓”字破壁出新

  摒弃“慰”“安”等常规用字,以鲜亮光色重塑九泉之境,既呼应其名中“静文”的雅致,更以璀璨意象礼赞生命价值——逝去并非湮灭,而是精神星光的永恒绽放。

  三、时空张力,境界宏阔

  纵向贯通:上联“终生”至“万代”,串联个体生命与千年文脉;

  纵向贯通:下联“口碑”至“九泉”,勾连人间赞誉与彼岸荣光。

  两联构建出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将廖静文先生定位为连接古今、辉映天地的文化枢纽,极大拓展了挽联的哲学深度。

  四、韵律铿锵,气格刚健

  平仄上联(平平平仄平仄仄)与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错落相应,尾字“代”(仄声)与“泉”(平声)收束稳健。对仗中“终生”对“有口”(时间对评价)、“弘艺”对“皆碑”(行为对声誉),工整中见变化。全联以去声“代”“靓”为筋骨,以平声“泉”作余韵,诵读时如金石掷地,庄重而不失昂扬之气,恰合先生刚毅柔韧的一生行迹。

  结语

  此联以如椽之笔,将廖静文先生化为艺术星空的永恒坐标:上联书写其以生命浇灌的文化长河,下联镌刻其精神照耀的璀璨彼岸。十年回望,非为哀思停滞,而是见证“滋万代”的预言正在历史中生根——徐悲鸿艺术体系的蓬勃生机,正是对这位文化守护者最雄辩的礼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政商在线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ICP备2024090867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投稿邮箱:zszxnews@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电话:010-57190328
Copyright ©1999-2025 zsnew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