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千秋: 何文华以石刻文,第七代传人铸就中华魂
政商在线(宋昱娟) 在文化多元交织、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当下,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脉,以独特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何文华,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作为中国传统石书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以石为纸,以刀代笔,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铸就着中华文化的辉煌。
初入佳境:书香石韵映眼帘
仲夏时节,阳光如炽热的火焰倾洒而下,大地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怀揣着一份欣奇与敬仰,我信步走进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兴华北街的沈阳盛大口腔医院。当推开何文华院长的办公室,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与石蕴艺术瞬间扑面而来,仿佛将我从喧嚣的尘世带入了一个静谧而高雅的文化殿堂。
这是一间面积并不算大的办公室,然而室内的大半个空间都被关于中国篆刻艺术的各种书籍所填满。书架上,一本本古籍、画册整齐排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书桌上,散落着一些未完成的篆刻作品和工具,透露出主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我随意浏览着,发现了很多“秘密武器”——那些精美的篆刻作品、独特的石材样本,以及关于传统石书技艺的珍贵资料。这些不仅彰显了何文华院长在传统石书技艺非遗项目上的突出成就,更让我惊讶于他在石书技艺之外,还在国际武术、国学经典易经等领域的卓越成绩。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功底,让我对眼前这位院长充满了敬意与好奇。
多元身份:跨界精英展风采
何文华,这位在文化领域有着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他的头衔如同璀璨的勋章,见证着他在不同领域的辉煌成就。他是研究生导师,用智慧的光芒照亮着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他是北京京城皮肤(股票代码:836930)的创始人之一,在商业领域展现出非凡的远见与魄力;他是沈阳盛大口腔医院的总经理,以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管理能力,为患者的口腔健康保驾护航;他是辽宁省广告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他还是中国传统石书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何文华发明的“刻字笔笔尖”,2021年获中国国家专利,2021年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版权专利。他用自己独特的技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此外,何文华院长还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2019年,在韩国济州岛国际武术锦标赛中,参赛的中国传统棍术获冠军。他还是北京市京华印社会员、沈阳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以及沈阳市于洪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这些身份不仅体现了他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涉猎和卓越成就,更展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决心。
石书渊源:清代技艺传盛京
在与何文华院长的交谈中,我逐渐揭开了传统石书技艺的神秘面纱。“传统石书技艺”起源于清代福建地区,那时当地气候潮湿,纸墨、竹简极易发霉腐烂,字迹模糊不清。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智慧的先辈们创立了传统石书技艺。上纪初,随着第三代传承人迁入盛京(今沈阳),这项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至今已传承七代。
传统石书技艺不同于常见的石刻、微雕。石刻往往需要先在石头上描绘底稿,然后按照底稿进行雕刻;微雕则是在极小的物体上进行精细雕刻,注重的是技艺的精湛和细节的完美。而传统石书技艺无需底稿描摹,它更具个人笔迹鉴证特性。其以家传自制钢(铁)笔为书写工具,以石为纸,以特有的方式在石板上将书法的点画、提按、使转等挥洒自如。尤其是其独特的以刀代笔,能把汉字的笔法、字法、章法等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中国书法的气势、意念和韵律,也为汉字硬笔书法开辟了先河。
篆刻奠基:四十年功铸技艺
何文华院长在从事石书技艺之前,已有四十年的篆刻历史。篆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要求创作者具备精湛的刀法、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在这四十年里,何文华院长沉浸在篆刻的世界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他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研究各种篆刻流派的风格特点,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烂熟于手,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这四十年的篆刻历史,为他的石书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篆刻技术的功底让他在石书创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刀法,表现出书法的神韵。在篆刻技术的基础上,何文华院长在近十年的石书技艺中推陈出新,以创新为目标,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他向自己挑战,向技术工艺挑战,力求实现跨越。他不断探索新的石材、新的工具和新的创作方法,让传统石书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武艺融合:天人合一促发展
当谈到传统石书技艺与中国武术、太极拳、易经的关系时,何文华院长更是滔滔不绝。作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他对中国太极拳有着极高的造诣。太极拳与石书技艺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太极拳中,讲究的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身心合一;而在石书技艺创作中,也需要创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将内心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刀法表现在石板上。何文华院长将太极拳精髓的理解与传统石书技艺结合起来,使传统石书技艺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同时,何文华院长通过习武的气功发力于腕力、手力和臂力等全身部位,使得控刀能力游刃有余。在石书创作中,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力度的轻重、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效果。何文华院长凭借着习武所培养的强大力量和精准控制能力,让书写的汉字更加生动、更有现代感。而且,经常使用传统石书技艺写字,可以达到全身锻炼的效果,不分季节、不分区域,男女老少皆宜,是一项值得全民提倡的书法健身运动。
非遗价值:文化瑰宝待传承
谈到传统石书技艺的作用、影响和意义,何文华院长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传统石书技术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价值。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展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传统石书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如今,何文华的传统石书作品,先后多次在北京新华社、北京亚运村等展出;2025年参加中国五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作品远传到日本、俄罗斯、韩国、欧美以及东南亚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驻华使节及各国友人的珍贵收藏品,也是按照国礼馈赠与来华的国际朋友。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积极投身于传统石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他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石书技艺;他还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爱国情怀:文化传承铸辉煌
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何文华院长用传统石书技艺,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深情厚意和满满的爱国情怀。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正如他的名字所应验的:“以文化传承,铸文化辉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在何文华院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传承者的坚守与担当。他以石为纸,以刀代笔,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以文化为纽带,将传统与现代相连,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传统石书技艺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铸就更加辉煌的中华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