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荣誉证书背后的半生坚守与赤诚奉献
政商在线(宋昱娟) 在抚顺这座充满雷锋文化气息的城市里,热闹喧嚣的街区市场人来人往。一辆摆满应季大白菜、萝卜、地瓜的卖菜小车,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小车的主人便是宋友——一位与共和国同龄、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老人。

菜市初逢:平凡老人映初心
抚顺,作为雷锋的故乡,是雷锋文化传播与雷锋精神传承的源头,也是宋友生长、奋斗至今的温暖港湾。这片红色文化沃土,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铸就了宋友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
已过古稀之年的宋友,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健康与快乐。他是一位极其普通却又勤劳朴实、闲不住的农村老人。看到我们,他热情地招呼着,操着一口质朴的方言说道:“我种的菜都是笨法种,不用农药,是老口味,不够卖呢,大家都抢着要。”那真诚的话语,让人瞬间感受到他的实在与淳朴。
荣誉初现:红色记忆映征程
聊天中,宋友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住处。得知我们的来意,这位直性子的老人,立刻从老式的木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用红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包包。
当红布缓缓打开,在场的我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一本本荣誉证书,整齐又略显杂乱地摆放在眼前。这些证书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红的、黄的,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它们就像一部生动的人生档案,详细记录着宋友在党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每一本荣誉证书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奖状的背后,都留下了宋友无私奉献的坚实足迹。

军旅岁月:熔炉淬炼志如钢
时光回溯到1969年,正值青春韶华的宋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六年的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让宋友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经历千锤百炼。
在部队里,宋友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和综合素质。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战术训练,还是寒风凛冽中的野外拉练,他从不喊苦喊累。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祖国、守护人民的神圣使命。经过六年的磨砺与考验,宋友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的优秀军人。
1975年,宋友光荣退役。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养他的老家——抚顺市东洲区农村。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党的教诲,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逐梦:带领乡亲共奋进
回到家乡后,一向不服输的宋友,凭借着在部队里培养出的坚韧和担当,直接当上了农村生产队的队长。随着时光的流转,历史的时针指向了1978年。生产队解体,村委会成立。宋友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当上了民兵连长、治保主任。他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着村庄的治安和稳定,为乡亲们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1983年,年仅33岁的宋友,走上了村支书兼村主任的岗位。这个岗位,对于宋友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他深知,自己成为了村民的“父母官”,要为村民们排忧解难,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此前,村民家遇到困难,邻里之间有点小摩擦,宋友总是第一时间出现,耐心地劝导和说服。而如今,他的责任担当从调解纠纷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改造治水工程、危房翻建改造、修公路、防水灾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挑战。
民生工程:倾心倾力解民忧
1986年,为了让无污染的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宋友开始了四处奔波的征程。他一趟又一趟地跑政府,向领导们反映村民们的困难和需求;他挨门挨户地到村民家,耐心地宣讲自来水进户的必要性,详细地讲清工程费用政府拿大头、村民担负小部分的重要性。
在宋友的不懈努力下,自来水进户工程终于启动了。施工过程中,宋友始终坚守在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自来水进户工程圆满成功。当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时,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纷纷对宋友竖起了大拇指。
忙完了自来水工程,宋友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村学校危房改造工作中。原村小学只有两趟平房,而且还是危房,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十分恶劣。学校危房改造工作非同寻常,资金缺口大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但宋友没有退缩,他立下了军令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危房改造,刻不容缓。”

他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向政府汇报,请求区里投入一部分资金,同时组织村民集资。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宋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向村民们说明改造学校的重要性。经过他一丝不苟的努力和实干,原校区的两趟平房终于改造成了三层式的楼房。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治水、建房之后,修公路又提上了日程。修公路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宽路面,抵御洪水来袭。宋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提议,采用募集资金的办法。在施工过程中,他带领村民们推河、清路面,不怕吃苦受累。经过数月时间的运转,一条又宽又长、又平又好的柏油公路将村子与外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村民们欢欣雀跃,一致感谢他们的“父母官”——宋友的辛勤付出。
荣誉满载:岁月见证赤诚心
一桩桩、一件件,这些功在千秋、利在百姓的大事,无一不是宋友担当与付出的生动体现。它们见证了一名在党五十年、热爱党热爱人民的赤胆衷心,也是雷锋文化传播、雷锋精神传承的真实写照。
付出的背后是幸福,汗水的背后是欣慰,赞赏的背后是荣誉。宋友分别荣获抚顺市、东洲区两级政府的各种荣誉,时间跨度之大,极具年代感,也让人大开眼界。
烈军属荣复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优秀党员
先进生产者、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党务工作者、两个文明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等
……荣誉众多,不计其数。

古稀坚守:平凡之中见伟大
看着这一本本带有历史印记的荣誉证书和奖牌,望着古稀之龄的宋友,每天忙碌在无农药种植蔬菜的土地上,奔波于市场为周边百姓送上无公害蔬菜的背影,我不禁问他:“您累吗?”老人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为人民做好事,为大家服务、吃上放心菜,再累心也甜。”老人没有豪言壮语,满满的都是大实话,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共和国的同龄人,一位古稀老人,在党五十年。或许他的事迹平常而又平凡,但他像雷锋那样,坚持不懈,始终在做,不歇息、不停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责任担当。平常人做平凡事,始终在做,永远不平凡!宋友,这位荣誉证书背后的老人,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