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千行百业,江苏领导干部特别重视这个产业
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全局意义。
“观江东”注意到,近期江苏省及多个地市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相关部署。
抢抓机遇,赋能产业发展
10月14日下午,江苏省领导在南京市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听取高校院所、企业和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建议。
调研中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探索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此前,泰州、常州、南京等地同样开展了相关部署。
10月11日至12日,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带队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展招商活动。

图源:泰州新闻
在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姜冬冬说,灵伴科技致力于将尖端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赛道,代表着数字经济的未来方向。希望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将灵伴科技的“智能”优势与泰州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需求相结合,不断开创“AI赋能、泰州腾飞”的新篇章。
去年底,常州市出台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今年6月出台“人工智能+”百景应用,围绕“产业赋能、民生服务、数字治理”,推进16个细分方向的示范场景建设。
10月10日,常州市委书记王剑锋专题调研常州市“人工智能+”百景应用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图源:常州发布
王剑锋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依托实体经济扎实基础,全力牵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放大制造业优势。要支持创新平台发展壮大,提升技术策源能力。要拓展应用场景,聚焦重点领域,统筹推进重点应用和示范场景建设。要强化组织保障,营造良好生态,夯实数据、算力等基础,强化安全监管。
10月11日,南京市委举办今年第八期干部学习大讲堂,围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与产业变革”进行专题学习。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作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基础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内核变革、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生态变革,并就南京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提出建议。
多管齐下,筑牢发展根基
江苏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人工智能拥有广阔的前景空间。
近年来,江苏省将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应用推广、生态优化等各项工作。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约4000亿元,已形成“技术—企业—场景—生态”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2个、国家智算云试点2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观江东”注意到,最近几个月,江苏省层面已多次就人工智能产业展开部署。
9月3日下午,江苏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挥江苏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优势,抓紧谋划、前瞻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数据采集训练中心等平台建设。
8月28日,江苏省政府党组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认真落实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主题开展学习。
江苏还发布了《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明确到2027年,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项以上。建成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不少于30项,重点产业链标准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形成体系完备、应用广泛、示范效应显著的人工智能标准先行区。
早在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文件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