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开班
第五届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开班
推进“种子计划”等举措向“长效赋能”升级
11月2日,以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为指导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川商总会、新希望集团、四川省永好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乡村振兴“村长班”,在北京开班。本届乡村振兴“村长班”共有106位学员,招生延续了办学以来所秉持的区域、年龄、学历、民族、背景多元化特点,最大化倾向最需要扶持地区、最大化提供交流和学习价值。本届学员构成创开办以来的多个历史之最:学员覆盖省份最广,达28个省区市;出身背景最丰富,有扎根基层几十年的老支书、返乡创业者,还有退伍军人、驻村支部书记等;涉少数民族区域最多,学员除含来自5大自治区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水族、土族、仫佬族、羌族、彝族、畲族等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年龄跨度最大,最小25岁、最年长66岁。学员们将在7天的脱产学习过程中,同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共同交流和学习。

图为本届“村长班”学员合影。
“举办乡村振兴‘村长班’,整合政产学研等优势资源,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村长队伍,牵住了人才振兴的牛鼻子,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开班仪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在致辞时对乡村振兴“村长班”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他对乡村振兴“村长班”提出期许:“期待新希望集团进一步把‘村长班’办好、办实,服务村长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所为,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助推实现农村共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光彩会副秘书长郭锋致辞时表示,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从产业到治理,从生态到乡村,乡村振兴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支撑。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在致辞中表示,围绕“百千工程”重点任务,北京市工商联创新打造“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品牌,突出“新时代首善民企”品牌建设、党建引领、京郊特色和典型示范,引导民营企业融入乡村振兴,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
开班仪式后,刘永好以《根植希望沃土,共创乡间未来》为题为学员上了第一课。他认为,乡村振兴需要“软”“硬”两手抓。“硬”就是要靠投入,必须投钱、投项目、投工程来产生价值;“软”就是提升乡村发展“领头人”的综合能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乡村振兴“村长班”就是围绕这方面来开展的。

图为刘永好。
在与学员互动环节,刘永好表示,将为学员搭建平台,“牵线搭桥”,让学员间互相借鉴学习,结对子互相帮助;制作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电商运营等技术在内的乡村振兴培训教材;联动金融机构,挑选优秀学员,给予其所在村或开展的项目金融支持。
乡村振兴“村长班”以开放与务实为核心办学理念,力求为基层的乡村管理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有心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搭建勠力共创的平台,把各种资源进行链接,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等各领域优质资源,各方合力共办,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深度。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说:“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已连续开办5年,累计收到全国4000多名村干部报名,培训500多名学员。我是连续第三年来和村长们交流,每年都把自己在产业和经营上的思考、感受到的行业趋势变化,与基层干部们分享。”她进一步表示,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学员的培训毕业并不是终点,而是与所有伙伴共同成长的新起点。
创立43年来,新希望始终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探索与引领。从产业扶贫阶段牵头发起“光彩事业”,到精准扶贫阶段,实践4+N精准扶贫模式、发起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实施乡村振兴“五五工程”、发起乡村振兴“村长班”,在一次又一次探索与突破中,新希望“光彩事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宽广。截至目前,乡村振兴“村长班”已成功举办五届,取得了良好的实践和社会效果,2025年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首批行动优秀案例库。
乡村振兴“村长班”始终围绕如何让学员有更多获得感而创新升级,注重成效转化。为此,乡村振兴“村长班”于2024年首次提出“种子计划”。该计划遴选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员村作为“种子”,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媒体通过实地考察,精准识别制约各村发展的共性瓶颈与差异化需求,不仅为学员村发展把脉诊断提供建议,还依托中央级媒体的影响力助力学员村品牌IP的打造,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多方位支持和赋能学员村发展。
线下培训往往受制于地域、时间、资源等的限制,容易出现持续性不足,培训结束后缺乏跟进;个性化不够,统一内容难以满足不同需求。为克服这一短板,乡村振兴“村长班”还在新希望集团官网开通绿领校友专栏,打造云端的“村长班”学员沟通交流平台。这一创新为学员构建了持续学习生态,将传统线下集中培训升级为“全时、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学习生态;促进学员间的交流互鉴,努力成为“村长们”的“经验博物馆”和“智慧大脑”;打造“学员-资源-需求”的数字化枢纽,促成资源协同与价值共创。以此将短期的集中培训转化为长期的生态化连接,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学员间的“弱关系网络”与“强价值纽带”。
随着深度推进“种子计划”等创新举措,乡村振兴“村长班”形成了“培训-实践-赋能”闭环,突破传统人才培育模式的短板,逐步从“短期培训”向“长效赋能”升级。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澎





